China International Sand Tail Mine and Building Solid Waste Treatment Expo
2025-03-21 00:00:00
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
政策相互打架,矿业深受其害。此类严重影响矿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现象将有望随着国家“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一揽子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而得到治理。
近日,国务院以“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协同提升实施效果”为主题,进行第十次专题学习,强调要强化政策统筹和部门协同,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各方面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这对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备受煎熬的矿业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将有望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政策取向相背危害深远
去年底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在多个会议、文件中多次强调。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践中存在着政策不一致的情况,并因此产生了“合成谬误”或“分解谬误”,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10月20日,《经济日报》刊发的《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论员文章指出,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看,有的政策“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甚至相互掣肘、彼此打架;有的政策局部合理,但叠加后反而产生负面效应,导致“局部用力、全局不利”。从长期与短期的关系看,有的地方或部门将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在政策执行中存在“一刀切”或层层加码的现象。凡此种种,不仅消解了政策应有的效果,也干扰了经营主体发展预期。
实际上,对我国矿业行业而言,因历史原因、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社会形象差、负面影响多,多年来一直成为相关部门和宏观政策重点“关注”的对象,受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的影响更深。尤其是近几年来,这种缺乏整体系统观而造成的政策取向不一致,在实际工作中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片面强调部门职责而不顾大局的状况愈益严重,已严重制约了矿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就煤炭行业来说,多年来之所以反反复复、风风雨雨,一会儿扬“煤”吐气、牛气冲天,一会儿“跌跌”不休、无人问津——尤其是前年煤价每吨高达数千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关键就在宏观政策取向出现了问题。前些年,因安全、环保等原因,一些煤炭大省纷纷推出“煤改”新政,大部分中小煤矿或取缔关闭或被兼并重组。而一些被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兼并重组的中小煤矿,剩余的开采煤炭资源储量并不多,但相关部门对这些煤矿要求十分苛刻,对巷道布置及断面面积、采掘工程及装备技术等都按照大型煤矿标准做出了硬性规定,不达标则一律不予复工验收。井下煤炭资源储量原本就不多,如按照这些硬性标准来进行技改,煤矿根本就入不敷出、得不偿失,导致许多被国有大型煤矿兼并重组后的小煤矿迟迟无法复工生产,许多沦为了“僵尸”矿,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煤炭资源,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更有甚者,一些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在“双碳”目标下,未立先破,以“去产能”为名,大肆取缔关闭中小煤矿,有的地方甚至关闭了辖区内所有煤矿,而后国内煤炭产能失衡、供应紧张,在2022年和2023年,国内许多地方出现“一煤难求”现象,一些城市不得不拉闸限电,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
砂石行业也是如此。前几年,因环保和安全等原因,各地相继关闭了一大批砂石矿山,最终导致许多地方砂石紧缺,有的地方砂石出厂价格每吨高达百元以上,严重影响了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多个部门连续出台政策来促进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毫不起眼的砂石一夜之间变成了“疯狂的石头”后,国家相关部委和各地又纷纷出台鼓励支持政策,短短几年间,各地大中型砂石矿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砂石行业一下子陷入了产能全面过剩的深渊之中。
特别是在当前,针对国内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许多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偏高的状况,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系统为了增储上产,积极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相继投放了一大批矿业权;一方面却因生态红线、保护区等诸多因素制约,造成一些地方地质矿产勘查进展缓慢,有的探矿区域迟迟无法进场。一方面是国内能源资源供应紧张,许多大宗矿产和战略性矿产保障能力不足,亟须释放和扩大产能;一方面却因安全和环保问题,一些矿山企业相关手续迟迟无法办理,造成矿山企业长期停产整顿,无法正常生产。这种只强调其一而不顾其他的简单做法无疑违背了政策的初衷,严重阻扰了矿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宏观政策取向的不一致性,还直接导致了肩负着执行和落实责任的地方政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环保风暴”来了,地方政府就召开大会,强调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万事当前、环保为先;安全督察来了,地方政府就又部署落实安全工作,片面强调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求一切为安全让路。经济发展指标滑坡了,地方政府又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经济发展,确保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这种忽左忽右、围着政策转、临时抱佛脚的“应景”做法,不仅让地方政府无所适从、疲于应付,也让企业陷入了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的境地。
利好政策缘何成了“绊脚石”
毋庸置疑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安全、环保等各项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也都是从利于和促进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可为什么这些正向的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却“正正得负”,没有起到“1+1=2或2”的效应,有的甚至成为压垮矿山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有关经济学家分析认为,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产生的“合成谬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政策出台时点有误,一些收缩性、抑制性举措虽有必要,但出台的时机敏感,或成为“干扰项”影响社会信心;二是多重目标冲突,如短期长期政策的目标效果差异,难以兼顾;三是多类政策相互叠加,可能导致用力过猛,过犹不及。这些方面,过往都有经验教训,原因是对整体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政策在不同市场之间的传导考虑不足。
“所谓‘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指制定宏观政策时需坚持全局意识、系统思维和统筹协调理念,在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统筹制定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在内的各种宏观政策,并通过实施最优政策组合,确保各类政策形成合力,朝着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这一个方向而前进,不同领域的政策要尽可能减少和避免政府资源浪费,不能相互‘打架’、相互抵消,而要保证各项宏观政策之间相互协调、方向一致、共同发力,以最大程度提升宏观政策的整体效果。”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坦言,之所以提出和强调这一概念,是因为在过去几年的宏观调控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的地方,相关部门一些政策的出台事先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事中执行走样,使政府的政策陷入“事与愿违”的陷阱之中,出现了具有收缩性效应的“非意图后果”,并对市场形成了负面冲击,造成了市场主体预期的不稳定和不一致,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影响了政策效果的达成。
“部分产业政策与宏观调控的基调与取向不一致。过去几年,各项产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时有一些乱象出现,如宏观政策微观化、产业政策行政化、新经济政策运动化,致使宏观政策或无效或无用,其背后的关键是: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结合不够好,行业监管和规制很容易走极端和‘一刀切’,有时对于市场规律显得不够尊重,‘运动式’思维时有发生,造成市场预期的混乱,让实体经济和市场信心受到打击,进而导致社会资本信心不足、预期减弱、投资萎缩。”王军进一步分析说。
就矿业行业而言,因涉及部门较多,政策取向不一致情况比较突出,相关部门出台的部分政策之间缺乏系统性和统筹谋划,碎片化、简单化、随意化和“一刀切”倾向比较严重。一些部门在政策制定时往往从部门本位出发,片面强调部门职责而不顾其他,出台政策做减法的多、做加法的少,在存量上动脑筋多、在增量上动脑筋少,政策导向上抑制性、规范性政策偏多而鼓励性、发展性政策偏少,着眼于“破”的政策偏多而促进“立”的政策偏少。如果略微梳理下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的涉矿政策,不难发现,大部分都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关于严格管理”之类的抑制性、限制性和约束性政策,而鼓励性、支持性和帮扶性的政策寥寥无几。即便是一些原本为矿山企业服务、促进矿业发展的一些好政策,在一些地方也沦为了高压管理矿山、制约矿业发展的手段和工具。
重拳出击确保“一致性”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增强大局意识,用系统性的思维、方法和措施,优化政策资源和工具的配置组合,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精准有力。而矿业行业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宏观政策有力有效、取向一致。
事实上,近段时期以来,“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作为提升宏观调控效能的重要抓手,已成为了中央高度重视、部门和地方强力推动、企业热切期盼的重要议题。自去年底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会议和文件都反复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今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预期管理”。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要切实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形成各方面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再加上近日国务院以“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协同提升实施效果”为主题进行的第十次专题学习,这些均释放出了一个重大信号,那就是“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而相关部委也开始着力推进“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10月22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裴晓菲表示:“我们正在开展打着环保幌子搞‘一刀切’问题专项整治,严禁为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应付督察等采取紧急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以及‘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对于搞‘一刀切’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严肃问责。”
“生态环保工作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裴晓菲介绍,近期,生态环境部相继出台了以高水平保护促进新质生产力系列政策,从推动排放标准制修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发挥绿色金融作用、规范废弃设备及消费品回收利用处理、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等方面印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尤其对于企业的监督执法,生态环境部实行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对正面清单内的企业减少现场执法检查次数,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以非现场方式为主开展执法检查,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同时,持续规范涉企收费和罚款,严禁以生态环境保护名义向企业摊派,切实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一个民族只有发展,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论是安全、环保,或是矿政、土地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更好促进矿业行业的健康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矿业行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挑战依然存在,尤其是民营矿山企业信心不足问题亟待解决,“各自为战”式的改革和政策已难以适应矿业行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矿业建设,必须要通过增强“一致性”,提高宏观政策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才能提振矿业行业信心,培育和发展矿业新质生产力,实现由矿业大国向矿业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过去为了单纯盲目追求GDP而忽视安全和环保,致使安全事故频发、环境破坏污染严重,而现在为了单纯追求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又不顾经济发展,对矿山企业动不动就采取全面停产整顿的‘一刀切’做法,致使矿山企业长期大面积停产、国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下降,严重影响了国内矿产资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这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甚至政策‘打架’现象,随着国家‘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相关措施的相继出台完善将有望终止。”一位矿业行业的资深专家表示。
原标题:《政策“合成谬误”终结,矿业行业将迎来发展良机》